浅谈会计双语教学
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催生了对国际会计人才的需求。2004年,教育部专门成立高校双语教学协作组推进双语教学工作。在此背景下,很多高校开始尝试会计双语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形式等都在积极探索当中。双语教学开展如火如荼的背后,缺乏系统思考的轻率从众行为导致了诸如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人才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的出现。
一、会计双语教学目标定位
目前,双语教学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局面,但事实上双语教学在东南沿海及北方大连、青岛等国际交往频繁的大中城市比较集中。也就是说,经济活动对国际型人才的需求推进了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可见,双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培养符合国家、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双语教学之于传统教学的特殊性在于它要求使用区别于母语的第二语言(这里指英语)来传授某一学科知识。因此,要明确双语教学的具体目标,必须首先厘清“语言学习”和“学科学习”两个概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语言学习是专门、系统的学习某一种语言,包括了该种语言的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学科学习则是专门学习某一领域特定知识体系的活动,侧重对该领域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双语教学看似将二者平等的相加,但事实上,其真正目的是通过语言学习学科,换句话说,是以语言作为工具来学习学科知识。这样分析下来,可以得出双语教学的目标是双重性的,其一是获取学科知识,其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
会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毋庸置疑,会计双语教学承担了向社会输送大批优秀国际型人才的重任。这也是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的会计双语教学的总体目标。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同样可以得出会计双语教学的具体目标,即,获取会计专业知识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二者貌似平等,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里的外语起到的是工具的作用,是我们开启会计学科知识的一把钥匙。而双语教学的真正的目的是通过外语了解外面的世界,开阔视野。明确了这一点,会计双语教学的双重目标有了更清晰的阐释:以英语作为工具系统地获取会计知识,在获取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会计专业外语水平。获取学科知识是最终目标,而英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英语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和强化(如图 1)。由此可见,双重性中蕴含着细微的层次差别,明确这一点,教学实践才有了理论依据和判断标准。确保获取学科知识
图1 实现目标的过程
二、目前会计双语教学模式的不足
明确了会计双语教学目标后我们发现,现行教学实践并没有体现出目标的层次性。在教学安排中,会计双语教学往往是在课堂中给出专业词汇,以一定比例的英语代替母语讲解课程内容。把一门专业课拆成了英语词汇和专业基础理论讲解,枯燥乏味,结果导致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学习主动性不强等问题的凸现。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以下几点造成的:首先,会计双语教学课程设置人员缺乏对会计专业教学目标的明确定位,简单的以课堂上英语、母语比例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尺度,而不考虑会计双语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如上所述,英语是打开会计学科大门的一把钥匙,通过英语了解和掌握前沿的会计学科知识,开拓视野是首要任务;而学生的专业英语则在这个被不断使用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和强化。不明确这一点,把会计课上成词汇讲解、句子翻译,甚至在课堂上强调语法或过分关注学生的英语发音等都将远离双语教学的初衷。其次,教学设计陈旧,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会计课程本身就缺乏趣味性,双语教学又为学生理解所学内容设置了一道屏障。如果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先介绍词汇再讲授理论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接受知识的效果可想而知。最后,任课教师个人的专业背景,容易使双语教学误入歧途。目前,各个高校担任双语教学的教师几乎都是出于自愿,且并非受过严格的双语教学培训。这些老师或者是英语专业出身,不懂或不能深入理解会计;或是会计科班出身,英语水平一般。这种师资现状无疑不利于会计双语教学的有效开展。
三、改善会计双语教学的建议
首先。明确教学目标,精选课程内容。前文分析到,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它是“活”在经济活动中的,而我们不应该让它“死”在课堂上。因此,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在充分考虑增加外语授课后学生理解接受程度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贴近现实生活,突出会计的实用性。“会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教导学生具备独立学习的素质。大学教育应是提供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以独立自我的精神持续地学习新的知识[1]。虽然采用双语授课的模式增加了学生理解问题的难度,但在课程范围圈定中,除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外,还要尽可能给学生头脑中搭建一个完整的会计基础理论架构,这样也使学生日后的学习具有延展性,为自我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限于双语模式的难度和学时,理论的深度可以不做太多的延伸,但内容要有所侧重。例如,各种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理论,对于如何确认和计量可以适当的弱化,但涉及到会计政策选择及其影响时,应当重点讲解。另外,为了提高学生对会计信息的应用能力,财务分析方面的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教材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但教材只是辅助工具,课程体系的把握不应局限于教材,而是要根据事先确定的培养目标和思路做适当的调整。其次,教学环节要坚持理论与案例结合,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方式。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让学生永远有鱼吃,那就要教会他们钓鱼的方法。向学生填鸭式的灌输知识,乐观地说即使学生掌握了当前所有的会计原则和方法,也难以应对复杂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而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大都遭来学生的反感,挨累不讨好。如果能在讲授会计知识时立即结合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经典案例,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了解会计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这样以“点”带“面”,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反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用英语旁征博引,对授课教师而言,需要下很大的功夫。除此之外,掌握学生对双语会计的态度以及他们的思维特点对于顺利设计授课环节也大有裨益。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景中的学习兴趣来自于三个方面的内驱力决定,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来自于对问题和现象产生的好奇心以及探索其中奥秘的强烈愿望;为实现好的成绩产生了自我提高内驱力;为使自己能够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产生了附属内驱力[2]。这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设计课程的线索:兴趣——学习动机——激励——自我提高——巩固和探索精神。通过现实中的经典案例引发学生的关注(这里可以精心设计几个与会计相关的疑团),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激发他们对探索答案的热情,进而产生学习的动机,在探索答案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大多以非常生活化的英语来阐释问题,这时候教师要给予最大程度的肯定,这样,对学生的认可转化成了正向激励,可以激发他们获取专业知识的渴望,顺利达成传达知识的目的,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使其获取的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和应用。最后,提升会计双语教学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鉴于会计双语教学在我国仍然处于摸索阶段,相关部门要加大培养师资的力度。可以采用专门的培训甚至出国深造等形式,培养一批既懂会计又精通英语的专业人员,改变目前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的状况。其次,从事会计双语教学的教师个人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教学始于老师所知……教授既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个学习者[3]。知识的摄取是无止境的,也是无边界的,作为领航会计双语教学的教师,应该跳出自己专业的圈子,多掌握经济、贸易、金融、甚至心理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才能不辱“传道、授业、解惑”之使命。